如果他们考上大学了,是不是就能见到神奇的计算机?
拖拉机突突往前开着,越往乡下去,道路越崎岖。然而车子颠簸的再厉害,方向也始终向前啊。
暮色渐渐浓郁,夕阳已经看不到一点影子。远远地,炊烟袅袅升起,那应该不是在熬糖,而是准备一家人的晚饭。
忽然之间,有人奇怪:为什么要烧火呀?现在又没割麦子。
按照千百年来的习惯,麦子收割干净后,田里是要放火的,这样可以把烧掉麦根,还能消灭田里的害虫,好种下一季庄稼。
众人循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也表示惊奇,那亮堂堂的一片,该是起了多大的火。
田蓝抬起眼,顿时哭笑不得:那是电灯,我们的灯亮了!
大姑娘小伙子们猛然回过神,电灯啊,真的是电灯,他们以为不会在乡野间出现的电灯。
英子恍恍惚惚:是我们赵家沟吗?我们赵家沟通电了?
为了准备高考,从2月份到现在,她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每天睁开眼就学习,困的吃不消了,就在教室里把桌子变成床,直接睡一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田蓝笑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你们可不能忽视了身边的变化。要是高考写作文,能用自己身边事作为素材来反映问题,才有真情实感呢。
大家已经顾不上听她长篇大论,全都伸长了脖子。
拖拉机越开越近,等到了赵家沟村口,车斗里的人都迫不及待地跳了下去。
天哪!是电灯,亮堂堂的电灯,家家户户都点亮的电灯。
那么明亮,那么璀璨,就好像电影队的人下乡放电影的大灯一样。黑黢黢的夜,也能清楚地看清人的脸。
吴秀芳看着一盏盏明亮的灯,突然间想到了兰花花造句的时候,笑着写下的一句话: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她想这话是对的,即便考不上大学,即便要继续留在农村,也未必黑暗一片。
农村的黑夜,也能点燃明亮的灯。
第133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捉虫)
预考成绩出来极快, 刚考完一个礼拜,田蓝还在新盖好的淀粉车间里跟着技术员一块安装机器,大喇叭里就响起了通知。
分数出来了, 筛选名单也上墙了,请广大考生自行前往公社中学查看。
这回不知道是不是心疼考生会遭遇大型社死现场, 反正广播里没报名单。
刚刚招揽进淀粉作坊的社员们立刻催促田蓝:快去快去,看看考得怎么样。
她自己倒无所谓,还忙着带大家工作:没关系, 陈立恒在公社呢, 他会看的。
结果大家比她还着急。
正好有拖拉机送糖去供销社, 社员们就硬是将她推上车。
知道了就快点告诉我们啊。
田蓝无语, 她怎么告诉呀?赵家沟连个电话机都没有, 难道她也对着广播吼吗?
拖拉机突突突一路开到公社,将人放在校园门口。
田蓝和拖拉机手打了招呼, 就往学校里走。
门卫大爷见了她就乐呵:兰花花, 你考上没有啊?
田蓝笑着回答:我不知道啊。我还没过去看呢。
他立刻催促她:那你还不快点?快去看!
真是比她还着急。
田蓝也不耽误了, 赶紧往前跑。
学校有个布告栏,以前是贴大字.报的地方, 现在就专门贴各种公告。今年开始,还加了期中考试的排名。
现在,新鲜出炉的校内考试排名被压住了, 贴上去的是大家的预考名次。
学校也挺狠的,完全不怕学生承受不住。不仅公布了每个人的成绩, 还直接分成红白榜。
不用说,红榜就是通过预考的人名单。白榜, 自然是名落孙山。
布告栏前, 人头攒动, 有人捂着脸呜呜地哭,有人捶着胸口,仰天大笑。人类的悲欢,在此时此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显示。
田蓝属于来的比较晚的那一波,根本挤不进去看名单。
她只扫了一眼红白榜的数量,就在心中暗自叹了口气。
一张红榜,四张白榜,单是预考,这所乡村中学就淘汰了80%的考生。
也许,这才是乡村教育真实的状况。
她没穿越前看80年代的高考录取率,感觉就还好。在她眼中,预考跟高中会考也差不多,她都没听说过,谁高中会考会不通过。
现在亲身经历了,她才知道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究竟是什么含义,真的是太残酷了。
秀秀从人群中挤出来,看到田蓝,立刻高兴地喊:你考上了,兰花花,你考了全市第二!你太厉害了!
田蓝哦了一声,半开玩笑道:怎么不是第一呀?
一圈女同学集体围过来,直接捶她。
你要不要脸?大家伙儿都在头悬梁锥刺股的集中学习时,你在哪里?你考这么好,居然还说这种话!
田蓝赶紧求饶:我开玩笑呢,能考上是我运气好。
她说的是正经话。
天道酬勤,任何事情都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才能有最好的结果。
这一次高考预考,她基本凭借的都是老底子,都没怎么复习。说实在的,也就是这个时代的考卷比较朴实,题目的难度系数普遍不高。在她看来,还达不到高中会考水平,所以她才能如此嚣张。
陈立恒呢?你们有没有看到他的名字?
看到了。你俩真的太过分了,老九考了全市第5名。他好像也没怎么看书。
上哪儿看书去呀,从1979年睁开眼睛到现在,陈立恒比她还忙,东奔西跑的,能挤出看书的时间都是奇迹。
得亏上辈子他是个校长,有大量时间看书学习,积累的底子比较厚。
不然,就凭他俩的学习态度,一场预考就能直接将他们刷掉。
别说这所乡下中学了,就是全省,预考的通过率也只有40%。这其中大部分还是没离开过学校的应届考生呢。
田蓝追问众人:大家考得怎么样?我们赵家沟大队有多少人通过?
原本还笑嘻嘻的考生们瞬间默然,英子伸手指指自己和另外几位考生,小声道:就我们通过了。
田蓝眼睛扫了一圈,没瞧见胡长荣,也没看到吴秀芳。
这不足为奇。
英子和秀秀参加考试前虽然已经离开学校,但离开的时间还短,多少有些底子。后来在高复班唐老师给他们突击一下,效果斐然。
但是胡长荣和吴秀芳这些下乡知青就惨了。
他们下放之前,学校已经停课闹革命,整个中学阶段基本等于白过。
等下乡之后,繁重的农业劳动已经占据了他们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即便有空闲时,谁愿意翻书本看呢?大学都不招生了,看书有什么用?
后来好不容易大学恢复招生,又是推荐上大学。名义上招表现好的知青和贫下中农子女,但实际上,普通人想要碰那个天花板无异于痴人说梦。
学习仍然派不上用场。
等到他们年纪一把,正常上大学早就毕业还工作了几年的时候,在让他们重新拿起书本去高考,容易才怪。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