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厂的技术员认认真真地看完了整张资料,然后才言辞谨慎地表示:这个颜色塑料膜我们可以试试,先小批量生产用于试验。如果效果好的话,我们再大规模推广。
大家纷纷点头,即便对此将信将疑的人也觉得这是做事的正确方法。现在要备战备荒哩,他们不能放过一切可能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田蓝如释重负,事情进展如此之顺利,真是可喜可贺。
但是第二条,她要求塑料厂生产轻薄塑料膜,技术员就有话要问了:你说的轻薄是个什么标准?太薄了的话,会不会起不到效果?
田蓝认真的道:我的要求是这样的,当种子萌发生长到一定高度后,可以不需要人工破膜,它自己就可以突破薄膜生长出来。
天哪!参会代表们都感觉自己应该收回先前的论断。什么颜色薄膜完全不算天方夜谭,这种薄膜才是匪夷所思好吧。
田蓝正色道:虽然听着有些不可思议,但我认为将来如果大规模使用地膜,那应该是一个前进的方向。因为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是提高生产效率,减少非必需人工消耗。大面积的地膜覆盖,比方说种植棉花,成千上万亩棉田,假如要靠人工一点点去破膜,那么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成本。
塑料厂的技术员沉吟了片刻,相当实事求是:我们还没做过相关方面的研究,生产这种薄膜可能存在难度。后面我们看能否成立技术攻关小组,专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主持会议的团长立刻表态:那就请我们塑料厂的同志们多费心了。
他也觉得这种薄膜好。反正是庄稼自己破出来的,大小当然由它控制,肯定要比人工动手更合适。
田蓝笑出了酒窝,趁机得陇望蜀:我还需要一种两边薄中间厚的薄膜,保水用的。
众人又开始惊讶,这又是个什么东西?保水用的是什么意思?
田蓝解释道:我国很多地区都存在缺水的情况,即便是三江平原这样水系发达的鱼米之乡,也会有春旱秋旱发生。因为大家的雨季主要集中在6月到9月。像宁甘高原这种四季分明的地区,雨季和旱季的差别更加明显。这就导致了什么情况?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三江平原7月初发生洪灾,8月下旬就又闹旱灾。假如我们可以将之前多出来的水挪到后面用,那就大大缓解了旱情,有利于农作物的丰收。
她扭过头,在小黑板上写下了:塑料地膜覆盖集雨灌溉技术。
等到大家都抬头看的时候,她转过身解释:简单点讲,这项技术就是利用地膜帮忙收集过多的降雨,然后在田头地边水流的集中处和低洼处打旱井,使得雨水流入蓄积起来。等到旱季,再用这部分水灌溉庄稼以及其他农作物。
说完之后,她又开始在黑板上写关键点: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挖旱井,第二平整地面,将田面修整成断面为 W形状,然后铺设地膜,再利用渠道和管道引水。
她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认真道:这么做的好处在于投资小,推广地膜的时候就可以顺带把这事给做了,不用搞重复建设。小水窖虽然容积小,能够灌溉的面积有限,但它距离田地近,只要应用得当,效果也许不比大型水库差,而且还方便。
参会的人开始窃窃私语。他们都是三江农场各个分场的技术人员,对于农业生产相当熟悉,自然能够领会其中的奥义。
这事听上去有点麻烦,但真正做起来却真的不难。一亩田修上几个这样的小水窑,的确就不担心秋旱了。
呵,可别小看鱼米之乡的旱灾。争水的时候,各个生产队是会派出敢死队,别说打破头了,打出人命案的都不少见。
田蓝看向众人,瞧见高卫东高高地举起手来,立刻点名:这位同志,你有什么问题吗?
高卫东清了下嗓子:你说的内容我没问题,我本人很支持,认为很有现实意义,推广起来也简单。我是想到了另外一件事,由这个延伸下去,是不是可以直接灌溉?
大家伙儿没听明白他的意思,直接灌溉?搞得哪门子灌溉哦!
就是雨多的时候可以将多余的水引向水渠,但雨少的时候呢。他一本正经道,旱季不是不下雨,而是下雨太少。我们平常讲的下了等于白下的雨,是因为还没浇透地就停下了,所以庄稼还是缺水。但如果我们把这些雨集中起来,全部浇到庄稼根边,这水是不是就够了呢?
他自带搪瓷缸过来开会,这会儿被他拿出来做示范。
请大家看,我在搪瓷缸盖子上倒一点水,这薄薄的一层,连张纸都打不湿。但是当我倾斜杯盖,水都集中在一起了,那是不是瞧着就不少了?假如这个水洼子的地方长着庄稼,那它还缺水吗?
众人恍然大悟,对对对,平常大家浇菜时也这样。
那种密植的小青菜之类的没办法,但像是辣椒,茄子,西红柿还有豇豆,谁也不会大水漫灌,都是用尿勺点浇,对着根部浇水。
田蓝也点点头,鼓励道:继续说下去。
高卫东获得了肯定,胸脯都挺高了,说话声音也不由自主地大了些:我想整地的时候,大家都是刨个坑,再把种子撒进去。那么种子种植的地方相交于周围,地势是低的。只要我们好好铺盖地膜,那么等到有降雨的时候,谁也可以随着地势,直接流到破膜处的根部。
众人听着叫好,还有人鼓起掌来,大声夸奖:不错,这个法子好,省好多事咯!
以高卫东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获得来自人民群众如此热情的肯定,他激动得脸都红了起来。
田蓝毫不犹豫地布置任务:那正好,趁着现在下雨少,你可以好好做实验。如果效果好的话,咱们就能够大面积推广使用了。这个别说秋旱,对于解决冬春降水少尤其是春旱,意义很大。
高卫东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又被人使唤干活了,他立刻点头,语气坚决:保证完成任务。
大家都笑出了声。
主要是田蓝又瘦又小,虽然站在台前很像那么回事,但跟高大健壮的高卫东一比起来,那个反差实在太强烈了,就感觉充满了喜感。
高卫东倒没觉得有哪儿不对劲。田蓝说的没错呀,本来就应该趁着旱季赶紧试验。要是等到雨水多,哪里还看得出效果来。
主持会议的团长也笑:好,咱们说完了塑料膜的问题,下一步关于小拱棚技术,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趁着咱们宁甘农场的同志在,赶紧提出来,好现场为大家答疑解惑。
田蓝赶紧退居二线,把主战场留给薛秀琴。她今天风头出过头了,差点忘了人家才是主角。
薛秀琴却激动的很,看她下来就立刻抓着她的手,不停地强调:你回头跟我仔细说说,这个地膜咱们宁甘农场用就太好了。
要说干旱少雨,三江农场在宁甘面前就是弟弟。
田蓝笑着点头:可以,我倒觉得即便没有降雨的情况下,假如有露水,说不定也能派上用场。我记得沙漠求生里面就有一条是利用塑料膜收集露水。
薛秀琴双眼亮晶晶:那太好了,到时候咱们戈壁滩也这么用,肯定不愁没水了。
哈哈哈哈,到时候说不定就是不打井也能长出瓜呢。光喝雨水和露水的瓜,那是天水,都赶得上王母娘娘的蟠桃宴了。
田蓝赶紧推她:快快快,上去,有人提问了。
开口问的人对于宁甘农场的半地下式大棚非常感兴趣,询问自己农场能不能搞。
高卫东先开的口:不行,你们那边地下水太低了,一挖下去就是水。到时候你们搞的不是大棚种菜,而是大棚养鱼了。
参会的人都哈哈大笑。
那人不想放弃:可是这个保温效果好啊,我们三江平原虽然在南方,但冬天很冷的,我怕小拱棚温度上不去。
薛秀琴赶紧作答:可以加盖地膜。利用地膜加小拱棚的模式,升温效果也很不错。
询问的人还不死心,一直追着问:真的不能往下挖吗?
薛秀琴想了想,认真道:还是可以的,但不要挖深了,差不多半米左右也有一定的效果,可以防风。不过这边的日照条件没有我们宁甘好,你得考虑好能晒到太阳,否则日照不足的话,棚内照样没办法升温。
那人抓了抓脑袋,开始榨汁机模式,非得再要个章程:就没有办法继续升温了吗?
田蓝不得不开口帮薛秀琴解围:其实有一招比较简单,在三江平原应用起来也比较合适。没办法再往下挖,那就在上面盖。我们这边种的是水稻跟小麦,秸秆比较多。秋收后的稻草经常垒起柴垛放在田里。这些是很好的保温材料,可以在拱棚的四周码上一层柴垛,帮助维持拱棚内的温度。但同样还是那个问题,一定要注意日照,必须得让盆内的庄稼和蔬菜晒到太阳。假如你们不怕麻烦的话,可以选择在日照最强烈的时候将草垛挪开,等到日照不行再推过去,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那人点点头,认真道:我回去试验下吧,看哪个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