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说谁都得罪人,周启提出了翻牌子,那完全看运气。
那就翻牌子吧,前面去过的就不要放上去了,也不必去告诉她们晚上迎朕,往后都这样。对萧景恒来说就是换了个地方睡觉,跟谁都一样,并不重要。
这消息没传出去,但接下来的日子,每日都有人晚上陪睡,单纯的睡完后也没什么赏赐,于是那汤就送的更勤了。
萧景恒似乎也从中找到了些乐趣,看着这些妃子争先抢后要争自己宠爱是时,他先前受的那些挫折也消散不少。
摄政王不上朝就不上朝吧,这朝堂少了他也不是不能转,他反而更好收拢人心。
本着这样的想法,萧景恒过了一段挺愉快的日子。
眼看着快要过年了,萧景恒按照凌清时当初的提议,安排了生产水泥,招了百姓和无家可归的百姓修水泥路,预计过年时整个京城石板路以外的泥巴路都能换成水泥路,而京城通向开阳县的路也在修,开阳县再通向其他地方的路也在修,过完年,整个京城附近就会完全不一样。
这是他的功,功在千秋,能让世人传颂的功劳。
在萧景恒预备年节听百姓夸赞时,另一封八百里加急信函也入了京。
第一百一十七章 雪灾与战乱
年关已至,京城的百姓今年过的很顺,没听说这儿有灾哪儿有难,也没什么灾民入京扰乱他们的生活。外加皇上下令修了一条叫什么水泥的路,据说这路修好平坦光滑如镜面一般,下雨天也不怕再沾染泥泞,去别处也会节约不少时间,会在过年当天把拦着木板子拆开让他们走上那水泥路。
如此这般,自然是让人高兴的,于是年前这些日子京城满街都是人,一是为了采买年货,二就是对那水泥路好奇了,不少人围在木板子外面转悠,就想提前看到点什么好回去其他人吹牛。
在满街百姓高兴时,一匹马从城门疾驰而入,再从京城主街飞驰而过,那骑马之人过街时嘴里还在喊,边关八百里加急信函,边关八百里加急信函一直喊着往皇宫方向去。
京城百姓只见那骑马之人身穿铠甲,一手抓着缰绳一手策马扬鞭,腰间插着一枚小旗,那是传令兵惯有的打扮。
八百里加急便意味着必然是出了大事,这信函尚未进宫,方才还高高兴兴的百姓,这会儿笑意也减了不少,大过年的若是打仗,即便打不到京城来,那也不是什么好事。
而另一边,喊着边关八百里加急信函的传令兵一路疾驰进了皇宫,直至皇上平日上朝的大殿外才停下,守在外面的太监闻声前来接信函,捧着信函跑着往大殿内传,一遍一遍直至最后一人跪在大殿中央高举信函,禀皇上,边关八百里加急信函。
霎时间,所有朝臣的视线都落在那封信函之上,周启三两步下了台阶接了信函呈到皇上手中,皇上绷着脸拆了信。
几乎是看完的一瞬间,他便一巴掌拍在面前的御案上,岂有此理,宁古好大的狗胆!
朝臣们心一慌,虽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但这个时候跪就是了,齐声道:皇上息怒。
萧景恒视线在众人身上扫过,哼了一声,将信递给周启,念给他们听。
信上说北境三州入冬以后连连大雪,雪压垮百姓房屋,冻死冻伤无数百姓,偏宁古国趁机发难攻打北境三州,如今三州内忧外患,怕是要守不住。
朝臣听了也心惊,若只是打仗或只是雪灾也还好,可现在两样都占了,这事就是个大麻烦。
更何况那是北境整整三个州,数万万百姓,不能不管。
丞相李威连忙出声,皇上,当务之急是先派兵增援北境,切不能让宁古国大军入了城,届时不仅百姓遭殃,便是城只怕也很难守住。
有像李威这样的提议马上出兵的,自然也有反对的,大冬天派兵去边关行程本就慢,等援兵去了北境是个什么样还不知道呢。
更何况北境并不是没有驻军,整个北境可是常年有十万驻军在,十万人难道还守不住吗?
还有人说要马上问责北境三州的知州和下属官员,入冬这么久,雪灾该是早有了,为何现在才报上来,如此失职失责,是拿百姓的命不当回事,定要问重罪。
各抒己见,朝堂瞬间乱哄哄闹成一团,偏意见有左谁都不同意谁,各分析利弊,争了半天也没出个结果。
本就怒气攻心的萧景恒看到这样的情形,更是快气炸了,够了,这是朝堂,诸位大人是把这朝堂当菜市了吗?
这么多人,领着朝廷俸禄,本该为朝廷尽职尽责,可事到临头却连轻重缓急都分不清,朕养你们一群废物有什么用,若今日想不出如何解决北境之事,你们就给朕摘了帽子滚回家种地去,朝廷用不上你们这等无能之人。
皇上一通骂,又跪下请罪了,可萧景恒不想听这些,只想要让他们说让谁出兵去支援北境,赈灾一事要如何安排。
也许是真怕被摘了帽子,这回倒提了些有用的,快速商量好了支援北境的事。
至于赈灾,却是没人敢揽的,在场文臣多,上个朝都冷的不行,更别说要去更北边的地方,只怕还没走到地儿就倒下了。最主要的是,北境是关外,民风向来彪悍,若去赈灾压不住百姓,官员当场被打死也不是没这个可能。
推来推去的,半天没个结论,而人武将那边已干脆利落的应下了。
说了一会儿,不知谁提议的,让摄政王去。
这话一出,朝堂顿时安静了下来。
摄政王的确是个很好的人选,可问题也在哪儿摆着。
很快就有摄政王那边的官员指着那提议的官员骂,你亏不亏心,让摄政王一个双腿不便之人去的赈灾,你是想让王爷坐着轮椅跟北境的百姓说朝廷没人了,只能派他一个双腿不利于行的人去赈灾吗?
可也有人觉得摄政王这个提议很好,开始陈述摄政王身份的便利,陈述他这么多年主理朝政的能耐,甚至觉得这次去赈灾非摄政王莫属。
摄政王这边的官员也是敢说的,当即反驳,王爷再厉害那也是从前,如今他连走路都不能走,让他去北境,是想让北境的百姓觉得他们不重要,压根不值得朝廷救,所以只给安排了个连走路都不成的人去给赈灾吗?
便是没这意思,王爷的腿本就不能受寒,北境那地那般冷,怎么着,是觉得王爷在京城挡了你们路,想直接将王爷给冻在北境,好如了你们的愿是不是?
然后摄政王一派的官员相互看了眼,齐齐出声,皇上,臣等愿去北境赈灾。
他们也没上什么眼药,只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但这样一来,方才提议让摄政王去的那几个官员脸色顿时难看了起来,他们自己不愿去,推了摄政王,偏摄政王一派的官员为了维护摄政王要自己去。
大家都是文官,人主动请缨,他们却推来推去一副贪生怕死的模样,这看在皇上眼中,只怕是没了什么好印象。
别说往后升迁,就是现在的位置能不能保住都是问题。
萧景恒确实气,倒不是气官员维护他皇叔,而是气那些推脱来推脱去的官员中竟多数是他亲自提拔上来想当自己人培养的官。
你
第一百一十八章 让萧楚奕去赈灾
萧景恒黑着脸下了朝,赈灾的事还没定下来,这些人要么不愿要么一起逼他,一个能用的都没有。
同时萧景恒心中清楚,这去赈灾不能只选一个绝对的文臣,不说天气恶劣,就说北境民风彪悍,这些柔弱的文臣去了能不能压住都是个问题。
萧景恒气哼哼的回了书房,没多会儿又让周启去把李威给请到了书房,事不能拖,大军先出发,但赈灾也得尽快,要不然百姓死伤太多,只怕会生更大的内乱。
李威算如今萧景恒能用的人中也有点用的,人来了萧景恒也没卖关子,直接问了赈灾人选的事他怎么看。
李威沉吟半响道:皇上,若让臣说实话,其实臣也认为摄政王是最合适的人选,不说摄政王有功夫在身,就说他执掌朝政多年,赈灾之事早前就处理过,有经验。外加他身份尊贵,又有威严,即便是北境百姓也能镇压,地方官员也一样怕他,不会给王爷使绊子,赈灾之事定然顺利。
只不过李威说着顿了下,只不过王爷的腿确实不便,北境寒冷,对他身体影响也大。
萧景恒听完这番话有些烦躁,说来说去都是皇叔,就没其他人了吗,这满朝文武的官员,你们选半天就只能选一个王爷出来,朕养你们干什么吃的!
朝廷这么多官员,就没一个能顶用的?萧景恒不信。
李威跟他分析,皇上,这事需得选一个有戍边经验或文武全才才可,若是其他地方派普通文官去还可,北境三州到底是边关,不一样。
而武将也一样,打仗的事能让武将去,赈灾却不行,许多武将只知打仗对政事不通,去了也是抓瞎,更容易被当地官员蒙骗了。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