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日一早,他策马动身东行,枣驷不需鞭策,以快速小走步平稳地奔驰,向东又向东。
宿州是交通要道上的大城市,四通八达市况繁荣,比徐州毫不逊色,物产更胜一筹。
宿州向东伸的官道同样壮观、平坦、笔直,规模仅比大官道窄一丈二。百余里外便是灵壁县,乘马算一程,车与徒步旅客,要一天半或两天。
这里,是杨明的老家所在地。
碧瑶姑娘在城内的客店住了三天,主婢俩分头打听东乡杨庄的消息,所获的消息颇令她俩失望,众说纷纷莫衷一是。
城中居民,大多数没听说过东乡有这么一座杨庄。有些则表示听说过,但不知其详。
杨明兄弟的家称杨家庄,其实仅有他们一户人家,所以灵壁的杨庄是大是小,谁也不敢肯定。
假使也是三五户人家的庄,即使是邻村的人也没有多少印象。
主婢俩不死心,每天策马出东门,在东乡遍访各处村落,甚至在人带路逐村查询。就这样晨出晚归,依然不肯放弃。:这天近午时分,绕小径驰向前面的一座小村,村前有三株高大如巨人的大白杨,远远地便看到树下有人乘凉,几位村童在村附近嬉戏。
“我们真该请杨大爷派人带我们来的。”侍女小秋挪正阔边遮阳帽埋怨:“他也不通情理,去找他经常闹得不愉快,问起他老弟的事就支支吾吾,爱理不理,只要我们不必耽心。
小组,他们是不是亲兄弟?
“你少给我胡说。”碧瑶扭头白了侍女一眼:“长相相差不远,当然是亲兄弟啦!”
“那他为何一点也不关心亲弟的死活?”
“不许胡说,杨大爷是一家之主,处理田地的事已经忙不过来,你要他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守候着成残的弟弟唉声长叹?”
“好啦好啦!小婢只是心里烦,发发牢骚而已。我们几乎踏遍了东乡每一寸土地,依然不知杨庄在何处。小姐,是不是听错了,把西乡听成东乡?”
“不会听错的,杨大爷清清楚楚说出是东乡杨庄。”
“要不要四乡都走一趟?”
“以后再说。”
她们哪能长久逗留?跑遍四乡需要多少时日?
接近村口的大白杨,碧瑶下马牵了坐骑,离开小径往树下走,几位村民用好奇的目光迎接她们。
值戏的村童也奔到,吱吱喳喳指指点点。大概偏僻的小村,从来没有如此秀丽的女宾光临,所以人人都感到好奇。
“大叔请了。”碧瑶嫣然含笑瞥了众人一眼,最后向最近的一位中年村民颔首为礼:“我们是来探访亲友的,大叔可知道附近有没有一座杨庄?”
“杨庄?”村民粗眉攒在一起了:“小姐,你们要找杨庄的亲友?”
“是的,好些年没通音讯了。”
“难怪,当然不会通音讯啦!”
“大叔的意思是……”
“那座庄早就没有啦!”
“咦!不可能呀!早些天……”
“我们这座三杨村是重建的。”村民叹了一口气:“九年前山东响马过境,来得太快,乡民来不及进城躲贼。官兵从东面来,十余万兵马交战,村镇全被大火烧成白地,尸横遍野,本村三千多村民,仅有三百余人逃得性命。杨庄,死得更惨,回来了几个人,最后把地交给官府,不知迁到何处落户了。”
“哎呀!这……可是,早几天有人回杨庄……”“可能前往迁走在别处落户的村落,不会在老杨庄。”村民向东北角一指:“沿路走,十二里就是老杨庄,那里已成了荒野,连断瓦颓垣也被草木掩住了。”
“大叔,可有人知道他们迁至何处落户了?”
“不知道,问也是白问。”村民直摇头:“救死扶伤,重建村落,人人都在忙自己的事,谁还有工夫留意邻村的动静?半年之后,我们才知道他们抛弃家园。”
“谢谢大叔的指点,我们要去看看。”
“那一带根偏僻,两位小姐千万小心。”村民好意地叮咛。
“谢谢大叔关照。”
找了老半天,才发现草木掩覆的废墟。
下一步,是向废墟四周的村落,打听杨庄那些劫后余生的人,到底迁往何处落户的。
白费工夫,毫无线索。
她们不能久留,心情落寞走上归程。
归心似箭,抵达宿州东关外,天色尚早,未牌将尽,不是落店时光。
她们该在东关外投宿的,难阳驿就在东关外,附近的旅店甚多,高尚的旅店十之七八在东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