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与李党的斗争中幸存下来的人纷纷看到了翻身的希望,开始积极的弹劾李党,朱元璋也不问的证据,只要理由充分,便依律对这些人进行了贬谪或调离。
当然有些职位还是不能动的,像掌行司的王杰,宝钞之事事关重大,这事还离不开李伟的管理,自然也不能轻易调离王杰。
同样的工部也姜守清、蒋荃等人也不能动,没有李伟的教导,其他人轻易无法取代这些技术工种,若是强行调离,恐怕也会对工部造成巨大的损失。
一番操作调整下来,六部有一大半的官职调动,文官之中的李党势力锐减。
可即便如此,也没人敢轻视剩下的李党分子,尤其是李伟这个头目,一时半会也没人敢动他。
朝会结束,茹太素和吴伯宗等人成群结队的交还印信,失去了六部大权。
吴伯宗还好,只是再次回到了翰林院,而茹太素不但丢了尚书职,还要尽快启程远赴北平。
除了他,还有其他一些官员也是如此。
李党发展到今天已经是遍布朝堂,即便朱元璋处理起来也是十分麻烦,尤其是李党之中还有许多真是很有才干的能臣,更是让他下不去手。
茹太素毕竟年老了,贬了也就贬了,但其他人像吴伯宗这种他就有些舍不得了,仅仅是收回了翰林院。
朝堂上的事很快就传到了李伟的耳中,虽然陈肃听了他的话离开了锦衣卫,但他的消息也并未因此就迟滞多少。
听陈肃讲完,李伟皱眉不语。
这种情况迟早要发生,他只是没想到会么快。
好在茹太素这些人平时也是真的奉公用事,虽然偶有失误,但也并没有太大的罪过,所以这次他们大多仅是贬官而已,并无性命之忧。
李伟轻轻叹了口气,道:“你问清楚茹太素他们什么时候走,到时我去送送。”
陈肃闻言微微一愣,不甘道:“公爷,你不替他们求求情吗?他们毕竟都是……都是您的好友!”
他本想说李党,到嘴边又改了口。
李伟轻笑了下,道:“远离朝堂对他们来说未必不是件好事,不必强求。”
毕竟,伴君如伴虎!
李伟在心里补充道。
陈肃无奈,只能轻轻点头答应下来。
三日后,茹太素等人收拾好行囊,拿着调任的文书就启程了。
李伟得到消息,亲自相送。
众人慢步而行,心情都有些失落,也只有茹太素脸上带着笑容,与李伟谈笑风生,丝毫没有被贬官的样子。
“行了,就送到这里吧,国公请回!”
茹太素停下脚步,向李伟拱手道。
李伟轻轻颔首,顿了下终究是有些愧疚之意,出声道:“这次是我连累到诸位了,抱歉!”
“呵呵,国公何出此言?”茹太素轻笑,“我等能升任高位本就是你的功劳,如今回归原位,也无可厚非,你不需介怀。”
能在尚书位上走一遭,他已经很满意了,将来史书上少不了他的一笔。
其他众人没有他这么阔达,但他们还指望着有一天能依靠李伟再升上来,因此也是纷纷出言附和。
李伟也能猜出这些人心里的想法,但是他知道这基本是不可能了,毕竟他将来是要远走高飞的。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些人终究是要分别的。
李伟拱手道了声保重,看着他们走远后,才转身独自返回。
第362章 不过是即兴而为
在贬谪了茹太素等人之后,朱元璋立刻就安排了人顶替他们的位置。
其中曾经弹劾过李伟的御史詹徽接替了吴伯宗的吏部侍郎,户部用了个地方升上来的栗恕,而礼部和刑部则调了詹事府的两名官员赵瑁和郑克新。
詹事府是东官官属,朱元璋此举也是在为好大儿铺路。
对于朝中的这些变化,李伟虽然也都一清二楚,但也没多说什么,虽然他有能力影响朝中官员的任命,但若真那么做,反而会引来老朱更激烈的动作,到时对他这些李党就不是贬谪那么简单了。
现在最主要的还是赶紧把制造新武器的基础材料给做出来。
在诸多基础材料中,合格的弹簧钢和化学上的三酸两碱是最主要的。
要制造自动化武器,就是机枪之类的,首先就要有合格的弹簧,使枪械能在发身子弹的反冲力作用下持续不断的来回运动。
另一方面,就是最最主要的火药了!
现在的火枪火炮使用的黑火药,配比已经达到了最佳,但威力依然不够,靠这些黑火药产生的反冲力是不足以提供稳定持续的反冲作用力的,力量不足,就会导致枪械运动不到位,就会卡壳甚至炸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