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伟闻言,心中惊疑不已。
这什么贤林,组织倒是够严密的,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想抓到他们可难了。
“那张宗艺是接到邀请了?”李伟问道。
对此赵本心里也没底,轻声道:“我也只是猜测,贤林有规矩,入朝堂不入贤林,他们只会邀请没有官身的才子贤人,张宗艺被罢官之后,可能会有机会接到邀请。”
李伟皱眉不语,看来这事还得等抓到这个张宗艺才能水落石出。
好在外派出去的人已经开始陆续回京了,张宗艺也在名单之上,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最近就能缉拿归京。
李伟暂时将张宗艺的事放在一边,继续向赵本问道:“谋害皇孙和皇后的事,也是张宗艺做的吗?”
“这个我确实不知,皇孙和皇后不都是因病去世的吗,为何你一再咬定是有人谋害的呢?”
赵本也很疑惑,他本来以为李伟查问的这些谋害皇孙之类的事情都是他挟私报复的借口,但看李伟这模样,似乎也并非如此,这就让他感到很奇怪了,皇后和皇孙明明是病死的,他从未听说过有人谋害的迹象啊。
李伟也是皱了皱眉,这事其实他也不清楚,这都是朱元璋自己说的,至于朱元璋是依据什么判断的,他也不知道。
“算了,你还是说说这什么贤林的事吧,这个组织是什么时候建立的,都有什么人主导。”
李伟将谋害皇孙的事先放在一旁,问起了贤林的事来。
赵本顿了顿,脸上露出追忆之色,李伟这次没有再让人烤他,而是耐心的等了片刻。
“贤林者,贤者之林,这是儒家群贤聚集,交流学问,培养贤才的地方。”赵本终于悠悠的开口,描绘出了一个悠久的组织。
“元初之时,蒙古铁骑跨过江河,覆灭了南宋,儒士文人,有守节而亡,有遁隐山林者……”
“还有更多投降的呢!”李伟打断道。
赵本顿时语塞,不得不绕过了这个问题,继续道:“自崖山之后,天下再无华夏衣冠,儒士更是受到轻贱,正所谓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尤其是我江南之地,更是地位低下,因此有些不甘受辱的有志之士便聚集在一起,组成了这个贤林之地,以培养贤才,恢复华夏衣冠为已任。”
李伟听到这,不禁大为诧异,合着这还是个爱国人士组成的正义组织不成?
其实赵本的话也有失偏颇,元朝在建立后,虽然儒家地位大不如宋时,但也与其他宗教差不多,比平民还是要高一些的,但是这种巨大的落差对他们这些文人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喊出了儒不如娼的怨言来。
李伟不了解这些,因此没有反驳,赵本便继续说道:“后来元廷开科,文人地位得到提升,贤林中人也有很多投身朝堂,贤林之名成为虚妄,但是儒雅入朝后的地位却始终不如那些蒙元贵族,至元末时,众人见朝廷气数已尽,便纷纷辞官,重聚贤林,支持各路义军豪杰。”
李伟听了半天,总算明白了过来,这些所谓的有志之士,就是扯着正义的大旗,所做所为全是为了自身利益,蒙元待他们不够好,他们就反蒙元,蒙元开科了他们又屁颠屁颠的凑上去,等祸害完了这个朝廷,到了元末再另起炉灶支持义军,什么玩意!
“这么说陛下当初也是你们支持的义军之一了?”李伟问道。
第314章 你可以不干呀
“那当然,陛下雄才伟略,自离开濠州后,便迅速起势,贤林自然要支持,刘基、宋濂,皆是贤林之人,自幼便被冠以神童之名,声名远播,只是可惜,贤林终究是晚了一步,被李善长这个乡野之人抢了先机。”
赵本有些惋惜的道,言语之间,对李善长这个韩国公很是看不起。
李善长虽然号称自幼读书,也是个文人,但是却无功名傍身,论诗文才学与他们这些自命清高的才子贤人没法比。
然而事实上,李善长的智谋能力和远见,却是他们这些自命清高的文人没法比的!
后世对刘伯温大肆吹捧,甚至到了神化的地步,但是既然朱元璋给李善长封公却仅给他封伯,就已经说明了问题,而且朝堂争斗的结果,也是李善长胜出,活到现在还没死,而刘伯温早早的就被弄死了。
然而赵本显然不是这么想的,而是对这一切怨念充满了怨念。
“当今陛下虽然正华夏衣冠,但却仍旧苛待我等,重武轻文,真是令人寒心啊!”赵本幽幽的叹道。
“呵,嫌俸禄低你可以不干呀!”李伟冷笑一声嘲讽道。赵本可不是他这样不可替代的穿越者,如果真要请辞的话,朱元璋不会非要强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