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孝孺知道他的脾气,便也没再多费唇舌,小心的将这本书收了起来。
“待我再修订一下,我便将此书呈于陛下,将此李学广授天下。”方孝孺轻声说道。
“嗯嗯!”
李伟轻轻点头,转身就要走,但是走了两步他又突然顿住:“等一下,你说这是什么学?”
方孝孺看了他一眼,道:“李学啊。”
“哪个李?”
“当然是你的姓氏这个李,这是你提出来的理念,以你的姓氏来命名也是理所应当。”方孝孺淡淡的道。
他为人耿直,德行高洁,虽然李伟仅是提出了个理念,这书中具体的解释都是他所著,但他也不贪功,而是将这份功劳算在了李伟的头上。
李伟脸色微红,心里有那么一丢丢抄袭者的羞耻感。
“这个吧,我觉得大可不必,我只是随口一句给你提供了个灵感而已,这书具体来说还是你写的,我看应该叫方学,或者孝孺学也行,都随你,总之不要叫李学。”
李伟婉拒道。
别人不知道,他自己可清楚,要是过个百来年,被人家原作者看到了,那就尴尬了。
到时是算他抄人家的,还是人家抄他的呢?
要是算成人家抄他,那他脸皮得多厚啊!
方孝孺看了他一眼,心里不禁对他淡薄名利的作为有些钦佩。
“你也无需过谦,没有你的那句理念,我也写不出这种经典之作来,名字可以等我上呈陛下由陛下定夺,不过署名你我二人皆可在列。”方孝孺说道。
“呃……”
李伟闻言怔了怔,脑海里浮现出老朱的身影,几乎下一刻他便想到了老朱会给这本传世经典定什么名字。
如果他自私点,估计会直接定“朱明”之类的字眼,就算稍微大方点,也得是“明黄”这种。
“行吧,随你吧。”
李伟无所谓的说道,说完便转身离开了这里,去给学生继续讲课了。
什么这学那学的都是虚的,把学生的数理化教好,让他们尽快投入发展科技的大业中来才是正事。
第306章 是不是想打架啊?
李伟走后,方孝孺脸上依旧喜色不减,兴冲冲的收起《李学》离开了书院。
进宫后,他还是先去找了朱标,毕竟两人师兄弟好说话,待朱标先过目之后,才跟着他到对面的武英殿去找朱元璋。
朱元璋最近这段时间在听了宗勒和孙碧云的讲经授道后,虽从中略有所得,但却并不满意。
僧道终究是世外之人,论装神弄鬼、笼络人心他们确定可圈可点,但若论治政实学他们就不行了。
在这一点上,儒家做的就比他们强得多,儒家这些人脸皮奇厚,博纳百家之长,统统收到自己门中,冠以儒学之名,不论是权谋政治,还是理政实干,在儒门之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理论。
儒门能独揽朝堂上千年,可不是白来的,佛、道或许可以做为一种补充,但绝对无法取而代之。
看明白了这点之后,朱元璋就是一阵头痛。
“难道咱就真离不了这些文人儒士了?”朱元璋皱眉喃喃自语。
“陛下,太子殿下求见。”小太监禀报。
朱元璋头也不抬,随口道:“让他进来吧。”
“遵旨。”
小太监退下,随后朱标便领着方孝孺走了进来。
“参见陛下。”
“父皇。”
两人见礼,朱元璋随手一挥,开口问道:“标儿,你找咱有何事?”
“父皇,这是希直的新作,此作开创先河,其中哲理发人深醒,于治国大有裨益,儿臣以为可比圣贤经典,特来请父皇过目!”
朱标对他这本书大加赞赏,双手捧起呈给朱元璋。
朱元璋瞥了眼方孝孺,其实在看到朱标是带着他来的时候,朱元璋就猜到了肯定又是这个方孝孺出了什么新作了。
不过对此他也并不反感,尤其是上次方孝孺根据李伟那番言论写的那个生产为本的文章,让他也颇为欣赏。
不过朱标这句“可比圣贤”就有些夸张了,若真如此,那这方孝孺就可能成为儒家圣人之一了!
“嗯,那就让咱也欣赏一下吧。”朱元璋伸手接过,当他打开看清里面的内容之后,心下顿时恍然。
这什么知行合一的理论是李伟之前在酒宴上提起过的,他当时就已经知道了,而且他也一直在等着方孝孺能把这套理念著成一部治世经典。只是后来他事务繁忙,再加上马皇后的离世,便把这事忘到了一边,直到此时又看到方孝孺这本新作,才想起这事来。
“嗯,不错!”
朱元璋连连点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