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善长不像朱亮祖这种骄横跋扈的武将,他行事谨慎,并没有重大的过失,总不能无罪而诛。
“嗯,你派人给咱盯紧了他,他接触了哪些人,一言一行,都给咱记清楚了!”
沉默了许久,朱元璋才沉声吩咐道,虽然此事看似巧合,更不可能与在老家养老的李善长有关系,但他还是疑心重重。
听到此话,毛骧心中隐隐一喜,他身为亲卫,为陛下铲除异己是本职,这对他来说是个立功的机会。
“是!属下遵旨!”
毛骧立刻恭敬应下。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但心里依旧充满了忧虑。
其实除了李善长这个人之外,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担忧从未对任何人说过。
自大明朝建立之后,他就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似乎有一股未知的力量,在左右着天下大势。
曾经他怀疑是白莲教那些余孽,后来又觉不是,这些人装神弄鬼,虽然捣乱有一套,但难成大事,否则也不会让他摘了果子。
之后他又将目光放到了士绅群体的身上,他自己能开国立基,这些士绅阶层就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若说这些人暗中左右天下大势,倒也并非不可能。
这些年大明朝局稳定后,他大肆诛杀文臣,并牵连了许多士绅富户,除了惩治贪腐,谋求利益外,也有打击这股暗中势力的意图。
然而杀了这么多人,他发现似乎并没什么用,这股暗中的力量依旧存在,至今他都不清楚这股力量是谁,又或者只是他的错觉?
第135章 知道不
这个虚无飘渺的势力先放一边,李善长这个人必须得安排妥当了。将他放在老乡他朱元璋是不放心,思考了片刻还是决定将其招回。
说起来这些淮西勋贵,都是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好兄弟,情义还是有的,然而这些人嚣张跋扈,难以管束,不管是为了天下百姓,还是为了他朱家的皇位,他都必须要有所准备。
当初之所以坚持给儿子封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臣子跟他提什么藩王之乱,他又不傻,能不知道吗?
但是他别无选择,再好的情义也不如自家的血亲,就算将来真的来个藩王之乱,只要他把内忧外患都处理干净了,不管皇子们怎么争,最后这天下还是他老朱家的。
而且他也并不是没有防备,那些本来给藩王安排的重臣都让他以各种理由留在了地方,并未跟着去封地,上次朱棣开口跟他要李伟,更是让他一顿训斥。
在兵力上他也做了很多安排,藩王亲信兵力最多不过数千,大明的主要兵力的还是京师的天子亲军,而各地卫所兵都需要皇命才能调动,皇帝对藩王有着绝对的优势,怎么算都不会输。(李璟隆是个奇迹)
不过如今局势的变化,却让他有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迫,深感无力。
他跟其他开国之君不同,别的开国之君都有自己庞大的家族支撑,而他白手起家,老朱家人丁稀薄,能用的人太少,如今更是只剩一个李文忠,还老跟他唱反调。
至于他自己的亲儿子,最大的好大儿朱标也才二十五岁,其他封出去的藩王更小,都还未成长起来。
他此时已经五十多岁了,搁别的开国君王,这个年纪皇子皇孙早就能独挡一面了,而他却只能忍耐,等待。
这时,他的脑海中不由得闪过李伟那张小白脸,目光中闪烁起了光芒。
这个狗东西虽然喜欢偷懒,但是能力还是有的,而且经过这次封驳圣旨的事,他在文臣中的名声也好了许多,尤其是韩宜可吴伯宗和新来的道同这些正直的大臣,都对他颇有好感,如果扶持起来的话,倒是可以作为一股新的力量来牵制淮西这些勋贵。
当然最主要的是他在大明无依无靠。
只是这样就不能再让李伟跟勋贵走太近了,甚至最好能像当初的文臣那样,视为他仇寇才好!
现在跟李伟关系比较好的勋贵也就一个沐英,沐英他还是信得过的。
此一时彼一时,当初让他接近勋贵是为了保他小命,现在时局所迫,就算将来让小女儿守寡,也得将他给推出来!
只是,想到李伟那干点啥事都推三阻四的模样,朱元璋就是一阵头疼。
“那个狗东西这几天在干嘛?”
沉默良久的朱元璋突然又问道。
本来毛骧见他许久沉默无语,正要打算告退呢,突闻此言不由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
“哦,李大人,最近都在教坊司,好像是在编排新的舞乐。”
“哼,不务正业!整天就是知道偷懒!”
朱元璋不悦的冷哼了一声,随即又吩咐道:“之前的安排得提前了,你赶紧安排,还有这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