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实验不能停。”,江铭斩钉截铁地开口,不顾众人不解的目光:“我去想想办法。”
说罢,他便起身离开了控制室。
走廊里声控灯发出昏黄的灯光,江铭郑重地掏出手机,拨通了华国学术委员会杨振宇的电话。
虽然已经是十一点了,也不知道杨老睡没睡,但是事态紧急,他能想到可以立刻解决这件事的只有负责分管能源学科研攻坚队的杨老了。
研究所的同事们并不清楚他为何这么着急地推进实验,只有他自己清楚这个人工核聚变技术突破甚至足以影响整个华国的科研年终汇算结果。
电话滴滴了好一会儿,才终于有人接通,对面传来了杨老的声音:“江教授,出了什么事情吗?”
杨振宇知道,平常日子里,这些攻坚队的成员们是不会无故打来电话的。
如果突然来电,肯定是遇到了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
“杨老,我找到解决人工核聚变反应等离子体控制问题的办法了,但是现在...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江铭道。
杨老的声音有些激动:“什么,你找到跨过最后一个门槛的办法了?现在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更多资金吗?”
作为能源学科研攻坚队的负责人,他对每一个成员参与的合作项目都了如指掌,自然也有一个大致的心理预估。
如果说把攻坚队中的合作项目分为两类,稳定出成果类与以小博大类,那江铭的项目绝对是属于后者。
这类项目都是困扰能源界多年的难题,一旦解决几乎能以一己之力提高华国能源界的学术排名。
与之相应的则是难度。
杨振宇对他本来没抱太大希望,毕竟从成立攻坚队到12月5号学术成果提交期限,满打满算才一个月,能把问题理解透就已然非常不错,更别说着手做实验、做出成果加上写论文了。
当然,他也不会阻止研究员们的科研兴趣。
华国在科研上信奉所谓的“饱和式救援”,只要有部分研究员能在稳定出成果类的项目上做出一些中规中矩的结果来,华国的排名就能稳居第二。
而现在江铭的意思是...他已经做出来了,只是卡在了什么现实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