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杨医生,欢迎回国。
12月29日,下午两点,手术间12,第3台。
儿外科陈百川主任正在准备一台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穆之南是他的副手,穿手术衣的时候护士问他:陈主任今天讲什么案子啊?
陈主任要讲的案子并不是病例,他极端喜欢侦探故事,有时候会在手术时跟人分享。等我想想最近看过什么啊,他正说着,墙上的电话响起,他对器械护士说,麻烦帮我接一下。
百川啊,打来电话的是大儿科主任杨存道,杨主任已经过了退休年龄好几年了,一直没退下来,近些年儿科医生紧缺,就算到了退休年龄也没办法离开医院,还是几乎每天都来上班,我待会儿有点事先回了,明天帮我去机场接个人吧,就是我上次跟你提过的,约翰霍普金斯挖来的,他大概明天下午到,我把手机号发给你了,你和小穆安排一下,接来医院你们俩带几天。
好的师傅,您先走吧,我记得了。
电话挂断,医生们纷纷开始讨论:约翰霍普金斯的儿童中心很牛啊,老杨这是拼了,给咱们请来一尊大佛吧。
陈主任说:师傅说请回来的是个PICU的专家,估计是要给儿科建个自己的ICU。
手术开始,这个孩子的情况比较简单,没有心衰也没有感染,只做动脉导管结扎,小穆来,咱俩换换,这一台你主刀。陈主任叫穆之南站到了他的位置上,自己做副手,这个你没问题,下次都不用我来,你足够可以独当一面。
穆之南微笑,接过手术刀,作为杨主任的关门弟子,他确实有实力。
陈主任接着说:今天就不讲案子了,正好我师傅打电话来,讲一桩旧事,你们都知道我爸妈和杨主任是同学吧,当年据说我大哥出生那天下暴雨,打雷闪电,我爸说为了纪念这个天气,孩子就叫陈惊雷,多响亮!
大家笑说:对对是够响亮的,但听起来也太粗鲁了。
可不么,师傅可嫌弃这名字了,他跟我爸说,如果你非要用这个雷,不如叫万钧,雷霆万钧,比惊雷好听多了。
哎呀多亏了杨主任啊,不然咱们医学院院长叫惊雷,还真违和。
陈主任继续说:别急啊,还有我姐,当时他们正在武汉对口支援,姐姐是在武汉出生的,我爸又说了,你看这长江多美,妹妹就叫陈江。我妈一听就急了,陈江?你咋不叫投湖!
哈哈哈哈手术台上所有人都笑起来,连不苟言笑的穆之南都乐了。
要说还是师傅文学素养高,他说,如果非要用长江当名字,那就叫千帆。我妈可太满意了,说这名字有意境。
哎主任,你的名字也是杨主任起的么?那你原本打算叫什么?一位护士问。
东海。我是到东海的第一年出生的,所以我爸想要管我叫陈东海。
百川东到海。是这个意思吧?穆之南说。
对。我妈当时挤兑我爸说,在东海出生就叫东海么,你见过陈北京陈上海这样的名字啊。最后还是老杨出手,拯救了我的名字。
杨主任那是凭一己之力拯救了你们三个人的名字啊。大家都笑着讨论。
穆之南一边缝线一边说:太巧妙了,万钧,千帆,百川,一听就是一家人。老杨厉害。
缝的真漂亮!陈百川抄着手,发出由衷的赞叹,哎小穆,你的名字是什么含义?
刚出生那会儿家里请人算了一卦,说我穆之南停顿了一下,手指随之紧了紧,确定没有出血,接着说,说我命中不适合在北方,去南方比较好。就叫了这个名字。
小护士轻笑一声:这么草率的么?真的相信算命啊?
是啊,我父母是我见过最迷信的人了,不光是给我起了这个名字,还拖家带口的搬到了南半球,真是穆之南摇摇头,没说下去,似有些无奈的意味。他不喜欢自己的名字,也不喜欢父母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选择,总觉得把一切交给一个虚幻无形的东西,不够严肃也不负责任。
他们下了手术,刚走到更衣室,陈百川突然想起什么,问道:哎对了,那个约翰霍普金斯,师傅刚刚说咱俩安排,安排在哪?儿外?
穆之南稍微回忆了一下,摇了摇头:不是,PICU不上手术,应该是会放在儿内。
啊?放儿内为啥不让方主任来,咱俩不就给人带进手术室了么,搞错了吧老杨。
穆之南笑道:也可能是看咱们俩是亲生的,好使唤,不好意思折腾方主任。
老杨这种任人唯亲的习惯很不好!陈百川笑着摇头,我待会儿把手机号和航班信息发给你,只能你去一趟了吧。
师哥,求求你考个驾照吧!
我一直等着无人驾驶呐!陈主任翩然而去。
穆之南回到家,算好了时差,发了一条微信好友申请给那个手机号:杨朔医生您好,我是六附院儿外科穆之南,杨主任给了我您的号码。
没多久好友通过,头像是一张车站的风景照,很像是随手拍的,Shawn Yang是他的名字。
Shawn Yang:穆主任您好,我应该会在北京时间12月30日15:00到东海机场。
儿外穆之南:好的,您到了联系我,我会提前过去。
Shawn Yang:谢谢,麻烦您了。
儿外穆之南:不客气,明天见。
几句不能再官方的对话之后,穆之南想起,按照国际惯例,接人好像是应该带点礼物的,以表欢迎,理论上应该是要送一束花,但一个大男人去接另一个大男人,送花总觉得哪里怪怪的,于是他坐在书房环顾四周,拉开抽屉,从自己的藏品中找了一块小石头。
穆之南按时到了机场,等了一阵接到杨朔电话:穆主任,我下飞机了,正在等行李。
好的,我在出口等你。
发一张你的照片给我吧。
啊?穆之南觉得这个要求略有些奇怪,出口处明明人不多,描述一下着装就可以了,但还是没拒绝他,好的,稍等。
杨朔没想到他这么爽快,刚才明明就是开玩笑的性质,他握着手机居然还有些期待,一分钟之后收到一张图片
一张蓝底白大褂证件照。
杨朔笑了,这张照片和医院官网上的一样。他来之前研究过这个科室,看了看各位同事的情况,擅长哪方面,做了什么研究之类。想到自己的领域他还有些期待,儿科重症在这个医院确实还是快短板,需要有人撑起来,至于杨主任对他描述PICU的规划,杨朔觉得这块饼画的好像有点大了,建一个新科室还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